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

10/28 筆記與心得

◎圖書館的起源:
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,始於二十世紀之初,清末民初之際。
光緒時代在湖南成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, 臺灣也早有總督府圖書館, 
但是近代的公共圖書館發展, 還是要從十二項建設說起。
先有縣級的文化中心, 再有鄉鎮的圖書館, 最後才顧及社區的活動中心。


◎日治時代:
*蔣渭水曾於 1921 年 10 月與林獻堂等組成「臺灣文化協會」,
主張應大量發展正規學校教育、補習教育、幼稚園、圖書館和讀報社,
解決臺灣社會所患的「知識營養不良症」,推行文化運動是針對這一社會病症唯一的治療方法。
這一看法和大陸康、梁等維新人士主張設立學會、開辦學堂、創立圖書館和報館的主張如出一轍。

*1898 年,日本政府頒布「圖書館令」普建各類圖書館,自此圖書館的設立才有了法律基礎。

*私立台灣文庫:
   臺灣圖書館的創設起始於明治34年(1901 年)坂內正六等及臺灣協會在臺北淡水館內(原登瀛      書院)創辦的「私立臺灣文庫」(1901-1906)。
宗旨:主要在振興地方教育、啟發民智。成立之初有日、漢文圖書 5,639 冊, 西文圖書 224    冊,採會員制付費閱覽。
   6 年後由於經費短絀難以維持,不得已於 1907 年宣告休館,當時藏書累積有 1 萬餘冊,由     日後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接管。

*台灣總督府圖書館:
  臺灣第一所公立圖書館是大正四年(1915 年)臺灣總督府 創立的「臺灣總督府圖書館」。
  該館的基本館藏一部分來自於臺灣文庫的積存圖書。
  由於該館屬政府管理,人員經費充足,館藏資源豐富,逐漸發展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圖書       館,亦肩負了臺灣圖書館輔 導中心的任務。
目的在普及教育,提供研究資料,尤其著重臺灣文獻、南中國及南洋資料之廣泛蒐集。
  該館位於臺北城內書院街,館舍794 坪,分設書庫、閱覽、辦公室及會議室,另建 有兒童閱   覽室等設施。該館至 1943 年館藏累計有19 萬 5 千冊,以日文圖書為主。


◎光復後:
*十二大建設:
指的是台灣在第七期經建計畫期間除十大建設外,展開的12項重大建設。
兩者都是以基本建設為主,但十大建設較重視重化工業的發展,十二項建設則加入農業、文化、區域發展等方面的計畫。〈1980年至1985年。〉

1977年九月二十三日,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,宣布政府為更加充實國力,強化經濟社會發展,提高國民生活水準,
繼十項建設之後決 定再進行十二項建設。新的十二項重大建設的第十二項是:「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,包括圖書館、博物館、音樂廳。」
教育部奉指示後,隨即著手規畫並擬定建立 縣市文化中心計畫,積極推動執行。

十二大建設內容共有:
1.興建南迴線以及拓寬臺東線,完成臺灣環島鐵路。
2.新建新的東西橫貫公路三條,分別為玉山至花蓮玉里、嘉義(以上即台18線公路)以及玉山至南投水里(台21線公路的一部份)。
3.改善高雄屏東一帶公路交通(拓寬台1線、台17線、181線及185線公路)。
4.進行中鋼公司第一期第二階段工程(第一期第一階段屬十大建設)。
5.繼續興建核能發電二、三兩廠(核能發電一廠屬十大建設)。
6.完成台中港第一階段第二、三期工程(第一階段第一期屬十大建設)(十二大建設順帶興建台中漁港)。
7.開發新市鎮,廣建國民住宅(平均每年25,000戶)。
8.加速改善重要農田水利系統。
9.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工程及全島重要河堤工程。
10.將屏東至鵝鑾鼻道路拓寬為四線高級公路。
11.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,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。
12.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,包括圖書館、博物館、音樂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